中文文章

做好课题分离,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你是否常常跟你身边的人起冲突, 想要别人照着你的方法做, 对方却总是不理你? 你是否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任何请求, 害怕拒绝了会被别人评价为不好相处? 你是否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好几天, 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对方说的那么差劲? 如果你有这些状况, 那都是因为你没有做好 “课题分离” 。这篇文章会跟你介绍什么是课题分离? 怎么执行? 此文章也会指出一些大众对课题分离理论所产生的误解。如果你也想解决人际关系甚至是人生的问题, 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来的。 意思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区分为 “自己的课题” 和 “他人的课题”。 当一件事发生时, 无论好坏, 都要先区分出这是谁的课题。 ...
中文文章

高敏感人群才懂的烦恼!一次过给你三个生活指南。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他们是高度敏感的个体,对于情感和环境变化有着强烈的感知。然而,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常常被误解和轻视。本文旨在探讨高敏感人群所面临的误解,并试图打破一些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深入了解这个独特群体的内在世界。” 【对高敏感人群常见的误解】 误解1:高敏感是一种弱点或缺陷 强烈的情绪反应, 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弱点。 但其实高敏感的人, 并不是如大家想象中那种 “很容易歇斯底里的样子”。过往的研究发现, 高敏感的人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感受并将所习得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此外,人们认为高敏感群体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 会使得他们不具备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挑战有更敏锐的感知, 这反而有助于做出更为细致和周到的决策。他们也更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对于团队合作或社交情境中的需求有更好的理解。所以, 可以看出, 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误解2:高敏感的人都是内向性人格 高敏感的人不热衷社交, 也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思考和消化来自外界的刺激和体验。 所以,他们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不善社交且内向的。 但Elaine Aron ...
中文文章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比常人更敏感呢?背后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Elaine Aron 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了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有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研究表明, 高度敏感这个特征是有其生理因素的。 尽管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充分,但研究表明很多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高度敏感。 这些基因都与神经递质,大脑,和情绪有关。 所以, 高敏感人群大脑的工作方式可能天生就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神经系统会更为彻底地 “消化” 信息。 【高度敏感者的生理因素】 1.     基因遗传 ...
中文文章

常常为了别人的事情感到焦虑难过:你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对于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言辞过于在意,总是下意识地反复思考和分析; 情绪起伏很大, 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会引发你巨大的情绪波动; 很容易精疲力尽,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噪杂拥挤的环境里, 比如参加朋友聚会或派对; 常常从身边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你想太多了吧;你怎么那么玻璃心;没必要那么敏感吧; 遇到问题或挑战时会不断地责怪自己, 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好, 忽略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当面临未预料到的事情时, 会感到困扰和焦虑,比如尝试一些没做过的事 、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挑战; 同理心非常强, 同理心非常强, 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感受, 以至于经常被当做倾诉的对象…. 如果你对以上的描述有强烈的共鸣,那么,你很有可能是所谓的 “高敏感人群”。 1997年,心理学家夫妇 Elaine N. ...
中文文章

朋友想要结束生命我们该怎么办?你不能不知道的心理急救箱 – ALGEE

你是否有经历过朋友因压力而感到抑郁或有自杀意图, 但你却感到束手无策呢?根据马来西亚卫生部在2015年所做的调查中显示,在三位人民中就有一人存有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今社会中,压力、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而心理健康危机也可能存在于我们周围。 什么是心理健康危机(Mental Health Crisis)? 心理健康危机是指一系列需要立即关注和干预的情况。以下是4个常见的心理健康危机: 一,自杀意图是指有轻生意向或实际行动。警示信号可能包括「谈论想死的念头、表达绝望感、分发个人物品、退出社交活动以及行为上的突然变化」。 二,自残行为是指有意识地对自己造成伤害但没有自杀的意图。警示信号可能包括「无法解释的伤口和伤疤、在炎热天气中也穿着遮掩性衣物,或身上备有锋利物品」。 三,严重焦虑可能表现为惊恐发作、强烈恐惧或担忧。警示信号可能包括「过度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颤抖以及对失控的强烈恐惧」。 四,思觉失调是指无法分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异,产生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警示信号可能包括「听到声音、变得敏感多疑、异常行为或难以集中注意力」。 那当我们身边的人在面对心理健康危机或被负面情绪淹没时,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边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急救箱”, ALGEE行动计划。 “ALGEE行动计划” ALGEE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以提供心理支持来应对心理健康危机的方法。它是由国际心理健康组织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 制订的,旨在帮助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援助。它强调了有效沟通、情感支持、专业援助和自我关怀策略的综合应用。 “ALGEE行动计划”有5个步骤。这5个步骤可以让你在遇到心理危机情况时,也可以临危不乱。当然“ALGEE行动计划”也可以成为日常心理支持的一种方法。当你的家人或朋友遇到困扰、情绪波动大或压力时,你可以使用ALGEE来倾听、提供安慰和支持,并鼓励他们采取积极自我关怀的方法。 第一步: 评估自杀或自残风险 ...
中文文章

睡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失眠就一定是件坏事。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已经过了几个小时,怎样翻来覆去都还是睡不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 我自己本身每一年都会有几个月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烦恼。 只是一躺在床上,脑海里就会不断浮现各种想法、回忆等等,需要我自己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别想了,快点睡觉!” 但情况还是一样,怎样都睡不着,而且是躺在床上几个小时都睡不着的那种。 #越想睡越睡不着 除了那些因为报复性熬夜而选择不睡觉的,当失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在脑海里不断的提醒自己:“为什么还没睡着?”、“快点睡,明天还有考试!” 等等,来“帮助”自己入睡。 也有些人会尝试数羊、使用精油,甚至是使用酒精和安眠药来应对失眠的情况。 但是这些方法很多时候只有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效,使用的次数多了就失效了。 那为什么我们越想睡却越睡不着呢? 其实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也不需要我们控制的事情。 我们会失眠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迫自己入睡。 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而自己还没睡着的时候,焦虑和急躁感就会增加,让我们更加无法入睡。 借用一个Gary很常跟我们说的例子:如果现在让你别想冰淇淋,你脑海里是不是就会直接出现冰淇淋的画面?然而你越强迫自己不想冰淇淋,冰淇淋的画面就越来越深刻。 睡眠也是如此,你越强迫自己睡下去,你就越无法入睡,从而造成一个死循环。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改善失眠的情况呢? 允许自己失眠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失眠当作一个负担或烦恼。 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认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痛苦的事情就会让我们更焦虑和急躁,造成反效果。 睡个好觉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睡不好或失眠就是一件坏事。 所以当我们失眠的时候,不如就先允许和接受失眠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先起来做其它的事情。 当有困意的时候,再让身体好好感受它,跟着它慢慢入睡。 培养良好的睡眠卫生(sleep ...
中文文章

如何说服亲近的人进行心理治疗?

我觉得我的家人/朋友需要心理治疗,想帮TA安排预约,我该做些什么? 这是你可以参考的步骤,下文会进行解释: 综合图中的重点,无论个案是否成年,个案的意愿其实对于预约的安排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1. 若想要进行治疗的个案已成年(过了18岁生日),在进行心理治疗之前我们会需要个案签署一个知情同意书,以表示TA已经充分了解关于心理治疗的详情并愿意进行心理治疗。 2.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如果一个人并不想进行心理治疗,就算我们如何逼迫,威胁TA来进行心理治疗,治疗的成效也不会很高。这是因为当个案对心理治疗有抗拒的感觉时,TA会对心理师更加戒备,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困扰和情况告诉心理师,继而导致心理师无法全面地了解个案的情况,也无法给与准确的评估/诊断结果,规划适合个案的治疗方案。 如果个案没有意愿来做治疗,但是我觉得TA来见一见心理师会比较好,那我该怎么说服TA? 本文会与你分享,个案抗拒心理治疗的原因以及一些说服对方的小技巧。 ———————————————————————————————————————————- 为什么个案会抗拒心理治疗? 想要说服别人进行心理治疗前,我们也要了解为什么一个人不肯来进行心理治疗。我们这里总结几个比较常见的原因: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沟通时产生的抗拒感 个案自己认为没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必要 个案担心给别人知道他接受心理治疗 担心会负担不起费用 1. 关于心理治疗的刻板印象 大家都认为,去心理治疗的人都是「疯了的人」 如果想说服一个人进行心理治疗,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是什么阻止了那个人进行心理治疗。 而其中一个让大家都抗拒心理治疗的一个原因是对于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的「污名化」(stigmatisation)。 截止2020年为止,全球已经有接近十亿人患上心理疾病。尤其在covid-19疫情的肆虐下,被心理疾病/相关倾向困扰的人在持续增加。而在过去的10年里,心理疾病在马来西亚越来越普遍,每10个人里有3个人都会有心理层面上的困扰。而且这个数据还未包含未被诊断的人。 ...
中文文章

想要约见临床心理师时,可以尝试联络的3个机构

当我们决定好要见临床心理师,那我们要到什么机构与他们进行预约的安排,接受心理辅导/治疗呢? 以下资料将为你整理,到不同机构约见临床心理师所需要的程序和其他详情: 机构 提供的服务 价格 政府医院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30 非盈利组织 (NGO) ,大学心理咨商诊所/中心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5 – RM100 私人咨商中心 、 精神专科诊所 心理治疗,心理评估 RM200 – ...
中文文章

“心理医生”也分3种? 那我该如何选择见哪一种”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这个词虽然在大众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词汇,但其实并不是在心理学的领域里被广泛使用的词。 在选择“心理医生”之前,我们也许可以先了解, 大众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的领域指是什么? 大众通常指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学这块领域其实主要分成三种类型: 辅导员(counselor) 临床心理师 (clinical psychologist) 精神专科医生(psychiatrist) 先大致地为大家介绍这三个职业: 辅导员 在马来西亚,辅导员一般上都是拥有辅导学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Counselling and Guidance (Hons) / Bachelor of Education (Guidance ...
中文文章

“他们明明就很开心,哪里可能有忧郁症。”

“你看起来很开心啊,哪里有忧郁症?”“明明就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得忧郁症。”希望这些话,对你来说是陌生的。 忧郁的情绪和忧郁症是不一样的。 忧郁的情绪是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压抑的内心体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 比如说,努力了却没得到相应的成绩的郁闷、失恋后的难过等等。这些都是忧郁的情绪,而这种忧郁的情绪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缓解或消除的。 而忧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忧郁症患者的症状通常跟发生的事情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被缓解或消除,甚至是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社交关系等等。 但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开心的或常常笑的人还是会患上忧郁症呢? #表情和心情是没有关系的 当我身边的人看到别人患上忧郁症但是却看起来很开心的时候,他们就会问在读着心理学的我:”他们明明就很开心,他们哪里有忧郁症?“ 我们常常会认为那些平时性格开朗的、每天都笑得很灿烂的人,一定不可能患上忧郁症。 会患上忧郁症的,都是那些性格内向的、整天愁眉苦脸的、孤僻沉默的人。 其实,这就是对忧郁症最大的误解。 性格开朗或常常面带笑容,其实只是个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和忧郁症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种性格或是习惯,是因为这是我们保护自己和照顾别人的方式。比如说,当我很生气但是我不想和别人起冲突时,我会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还是会和他们有说有笑,以避免我和别人的关系破裂,也避免场面变得尴尬。 同样的,对忧郁症患者来说,他们的表情和情绪是没有关系的。 很多时候,忧郁症患者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在“小题大做”,也不想让身边的人感到有负担,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乖巧、乐观活泼的”开心果“。很常会说:”我很好,我没事,我不想麻烦别人,你们开心就好。“ 在人群里,他们习惯去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习惯带着笑容、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但是一回到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伪装就会褪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就会在这个时候浮现了。 也不是说他们不会感到开心,只是这个开心的情绪可能只会维持几分钟,之后就会回归到自己真实的情绪了。 例如,当梦寐以求的职业的面试通过了,一般上来说我们一定会感到很开心的,会想要庆祝一下。 但是这个情况对于忧郁症患者来说,在收到通知的那一瞬间是开心的,不过这个开心可能只会维持几分钟,他们之后还是会不自觉的感到绝望或自暴自弃。 所以,其实不是他们不要开心,而是他们开心不起来。 而当我们察觉到我们身边的人有类似的情况的话,我们又能够怎样帮到他们呢? 1️⃣ #适当的陪伴和聆听可以让他们感到有安全感 ...

Posts navigation